文脉赓续,鼓韵新生:从横山老腰鼓看非遗传承的时代之道
黄土之上,晴空之下,五千名学生齐聚黄土高原,红绸如火焰般在晴空下翻飞,震天的鼓点震得脚下泥土微颤——这场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展演,早已超越了普通文化活动的范畴。它是一次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是文脉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榆林文旅部门以高度文化自觉,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交出的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时代答卷。
横山老腰鼓,这一承载千年记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边塞烽火中的战阵鼓点,到盛世欢歌里的文明印记,每一次敲击都跃动着陕北人民的深沉情感与坚韧生命力。但非遗保护从不是将其封存在博物馆的静态守护,真正的传承,在于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火”在民间。榆林文旅部门深刻洞察此道,以系统规划与扎实投入,精准握住了文脉延续的命脉。
文旅部门的传承智慧,首先体现在“固本培元”的根基打造上。他们没有将腰鼓视作孤立的文化标本,而是将其植入现代教育体系的土壤:开发“历史+技艺+文化”三维课程,创编融入陕北韵律的“腰鼓操”。如今在横山,课间操时1.2万名学生的鼓点能震响整个校园,红绸连成的“流动风景线”成了日常——这不是临时拼凑的展演,而是播撒在青少年心中的文化种子,从根本上破解了非遗“后继乏人”的困境。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每年专项经费的保障,再到149名传承人(包括“00后”传承人李阳这样的新生力量)的认定与扶持,一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长效机制,尽显守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若说“固本”让腰鼓站稳了脚跟,“守正创新”则为其注入了时代活力。传承从不是墨守成规,创新亦非无源之水。横山老腰鼓能从乡间庙会走向中国-中亚峰会的国际舞台,从黄土坡上的民俗表演变成国庆盛典的亮眼节目,正是文旅部门推动“创造性转化”的成果:鼓励传承人保留“刚劲豪放”的核心特质,同时融入现代舞蹈编排;借助短视频平台拓宽传播边界,2024年春节,一段老艺人带着村民在窑洞前击鼓的视频,单条点赞超300万,全网点击量破1.2亿,“跟着鼓点去陕北”成了不少网友的心愿。“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的模式更显成效,腰鼓主题文创产品销量翻倍,2024年横山腰鼓相关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0%——文旅部门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更成了非遗的“推广者”与“赋能者”,让古老技艺真正成为带动地方发展、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的抓手。
此次组织五千人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正是这一系列工作的集大成之举。其意义远超一场活动,它是一次战略性的文化叙事:以世界通用的语言,将“横山老腰鼓”从地域文化符号,提升为彰显新时代中国气象的文化IP。若挑战吉尼斯记录成功,不仅陕北群众的文化自豪感达到顶峰,更让“横山老腰鼓”成为吸引全球目光的“文化名片”,将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文化流量”。
鼓声激越,文脉绵长。从黄土高原的泥土里长出,在时代浪潮中焕新,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之路,清晰勾勒出非遗发展的“时代公式”:以教育夯实根基,以创新激活活力,以融合拓宽天地。这震天的鼓点,既是边塞战阵的历史回响,也是青春传承的时代宣言——当文化遗产能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深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