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高玉林教授
惊悉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主任高玉林教授于2025年2月1日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们深感震惊和悲痛。
高玉林教授1941年生于河北省藁城县。他出生于医学世家,是高氏家族第九代传人。他终生铭记曾祖父高铎临终遗言:"我少活一天,病人多活几年,这个善事值得做,让孩子们继续做下去。"这份仁心仁术的家族传承,在高教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1954年初创到58年迁至石家庄,是神经内科艰难而充满希望的岁月。那个时期积淀下来的精神激励着年轻的高老师,传承、实践、发展。1970年加入科室后,他追随毛俊雄、白法毅、李春岩等老一辈专家的脚步,为科室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在临床工作中,高教授始终践行"大医精诚"的精神。他擅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对疑难病症有着独到的诊疗经验。上世纪80年代,面对当时神经内科多发的脑囊虫病,他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1983年,在时任科主任毛俊雄教授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小剂量递增给药方案,显著降低了治疗死亡率,使我院在全国脑囊虫病诊治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在科研领域,高教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开创性研究。1988-1992年,他主持河北省科委课题"自血紫外线辐射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研究",开创性地将UBI疗法应用于进展性脑卒中的治疗。这一创新性研究后来被列入1991-1995年"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915-02)"光量子疗法对脑卒中治疗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与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共同开展深入研究。1990-1991年,他又主持了"血液量子疗法治疗机理的研究"。在巨细胞病毒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中,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巨细胞病毒与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HCMV感染血管内皮细胞致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药物干预"等多项研究,为临床治疗开辟了新思路。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发表医学科技期刊论文110余篇,社科论文25篇,为神经内科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起,高教授担任《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主任。他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新、奇、特"的办刊理念,带领期刊从双月刊发展为单月刊。在他的主持下,期刊年收稿量达1650余篇,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投稿,实现了真正的国际化。著名神经病学家黄益兴教授称赞该刊为"科学园地的一片净土",这是对高教授严谨治学精神的最好褒奖。
高教授见证并参与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跨越式发展。如今的神经内科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善亚专业体系、先进诊疗设备、雄厚科研实力的省级重点专科。科室人才济济,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河北省高端人才1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4名,博士96名,硕士54名。师资力量强大,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9名。科室在脑血管病、癫痫、神经免疫、神经肌肉病、神经遗传病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评估中,神经病学位列全国第14位,在河北省内名列前茅。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高教授等老一辈神经科医生的心血与智慧。
高教授为人谦逊,治学严谨,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和医者的本色。他坚守心中的责任,遵从科室的安排,不为利益,不为荣誉。他常说:"人,忙忙碌碌地活总比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强。"几十年来,他在忙碌中度过了无数个节假日,早已没有了周六日的概念,却在这份忙碌中收获了无限快乐。他一生以"普普通通的神经内科医生"自居,一辈子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展现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继承和发扬了张俊卿、李韵菊、赵举德等老一辈专家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承给下一代神经科医生。
高教授不仅在医疗事业上成就斐然,在家庭建设上亦是楷模。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这种优良家风传承给下一代。其子女们继承了父辈的优良品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成就,充分体现了高教授重教育、重品德的家庭文化。
高教授之离世,令我辈痛失良师,医林折一大树。先生之仁心仁术,永镌我心;先生之严谨治学,永为师表;先生之无私大爱,永世流芳。先生毕生躬耕杏林,济世为怀,其崇高品格,将永远激励后学砥砺前行,继往开来。
谨以此讣告,沉痛悼念我们敬爱的导师——高玉林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全体师生
2025年2月2日
资料提供:贾连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