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英雄故事:我们要汲取甲午战争教训,总结抗战宝贵经验,创新开展网络外宣工作
陈美希 魏岳江
论文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创新开展网络外宣”的重要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关键词:外宣工作;视听语言;中国故事
当前,移动新媒体时代,终端随人走手机刷屏随时看,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屏不离眼,互联网成为即时跨越时空、空间限制传播信息的主渠道,如此一来生活在地球村上的各国人们都离不开一张大网,数据、算法、算力将成为支撑移动分布式智能化数字化传播的三大基石。
创新开展网络外宣工作,除了借助数据、算法、算力,通过外宣社交平台发布世界多语种通俗化中国故事的短视频,建构能够高效、精准地实现信息生成、分析、分发、优化、个性化推荐的外宣网络虚拟环境外,还要注重增强国际受众对外宣内容的接受与认同,切实汲取甲午战争中外宣工作教训,总结抗战中外宣工作有益经验,把境外记者请进来借船出海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甲午战争:清政府将所有外国记者拒之门外,导致国际社会只能听到有利日本人的宣传报道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引发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正式爆发后,日本政府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以舆论战配合军事行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并秘密聘请美国《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宣传的总指挥,收买英国的《中央通讯社》《路透社》等。
据说,让英国中央通讯社发布一次有偿新闻,日本需支付2000日元。路透社发布有偿新闻,每次需给606英镑。在金钱的驱使下,不少外国媒体很快沦为日本的代言人。路透社压下了本社记者发回的有关揭露日本野蛮残害中国平民的报道,中央通讯社则干脆选择失明,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完全成为日本方面的传声筒。
在金钱的驱使下,这些被日本政府邀请的随军记者,他们向国际社会发出了隐瞒真相、欺骗民众的舆论。而清政府缺乏舆论宣传意识,不但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而且还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导致国际社会只能听到有利日本人的宣传报道。
甲午之殇让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尤其是世界人民听不到清政府的声音至今令人沉思。
二、抗日战争: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动员一切力量,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走在了抗日的前列,成为抗日的先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动员一切力量,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国际社会很少了解,知之甚少。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虽然中国共产党有了一定的公开性,但当时的国共合作是以党内合作的形式进行,制约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建构。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下与国外联系时断时续。虽然在苏联有少量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但因苏联同英美处于意识形态对立状态,所以英美公众对中国共产党认知不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报纸以《先锋报》和《救国时报》为代表。但是这两份报纸的受众主要是当地的华人华侨。正是基于国际社会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很少了解,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大多来自国民党方面,所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形象的真实状况。
1935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开始增强对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影响力的认识。1936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发出指示,“为加强对外联络、宣传、外交等事宜”“特在西北办事处下设立外交部”。1936年7月,斯诺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同他谈话,内容涉及苏维埃政府内外政策、中国抗日战争形势方针等问题。1936年8月,为《长征记》征稿之事,毛泽东等同志发出信函指出其目的是“进行国际宣传”和“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扩大红军“国际影响”。
1937年2月,周恩来电告延安,建议在红军中加强新政策的宣讲;训练一批接待人员;对重要地区加以整顿,以方便美国记者参观摄影,扩大红军和苏区的影响。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也更加重视加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以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主动向海外人士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战斗的事迹,以及抗日根据地建设等情况。此后,中共中央创办了外文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
1944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同志多次会见他们,认为“他们对英、美、苏的新闻报道有利于我们”。
抗战时期,大量外国记者来到大后方,通过他们语言优势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主张,提高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形象和地位,英勇抗战事迹得到国际社会相当程度的认可。如:唯一全程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西方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曾采访过多位中国共产党高级将领。他曾非常自豪地说:“我是第一位访问延安的英国记者。”
抗日战争初期,贝特兰接受毛泽东同志的邀请访问延安,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接见他,并就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即《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并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随后,贝特兰前往晋南八路军总部和120师采访,并冒着生命危险随一支小分队战地采访华北战线前沿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詹姆斯·贝特兰再次访问中国,并且写了《重返中国》一书。他和许多真诚的国际友人一样,不论是当中国革命处在困难阶段还是胜利时期,都和中国人民站在了一起,这份始终不渝的“中国情”令人动容。
1940年,哈里森·福尔曼作为《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再次来到中国。从1944年5月31日进入边区,到同年10月下旬离开延安返回重庆,在这5个月中,福尔曼撰写了《北行漫记》一书,把他在边区数月的所见所闻和八路军对日本侵略者作战的事迹写成故事。
1944年至1945年之交,《北行漫记》一书出版。一位美国评论家指出,《北行漫记》打破了长达数年的“装甲封锁”,把延安和敌后根据地的新面貌如实地介绍给了世界。
三、纪念胜利:境外记者走访、参访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感受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多场集体采访活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记者先后走访山西、湖南、辽宁、云南四地,参访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感受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
在山西,记者们参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和百团大战纪念馆等地,了解全民族抗战时期,吕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太行精神”。在湖南,媒体记者来到岳麓山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中国飞虎队纪念馆等地瞻仰参观,记录中外军民英勇抗击侵华日军的艰辛历程。采访期间,记者团还与多名抗战老兵交流,聆听抗战故事。
从辽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从禁锢盟军战俘的牢狱,到记录抗联将士浴血雪原的陈列馆……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珍贵的史料、逼真的场景,令媒体记者驻足。
云南采访期间,记者团沿着滇缅公路走访松山战役旧址、惠通桥、滇西抗战纪念馆等地,实地感受中国远征军与盟军艰苦奋战、联合抗敌情况。
为配合系列纪念活动,中国记协安排境外媒体在北京、天津、河北进行多场集体参访。2025年8月27日下午首场行程,重点安排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2025年8月2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开始对外接待服务。当天,新闻中心举行首场外出参观采访活动,组织近200名境内外记者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宛平城和卢沟桥等地参观采访,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参加活动的记者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家境内外媒体。他们参观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了解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艰苦抗战打破法西斯称霸世界的图谋、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等抗战历史。
《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今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并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新华网,2024年7月21日
2、洪富忠,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北京日报,2020年8月3日
3、朱纪华,《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一书
通联: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北小街仓南胡同5号 魏岳江
央视新闻联播,境外记者参观抗战遗址 了解抗战历史。
2025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