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hatGPT为代表生成“原创”刷屏开花,正在吸干人脑原创之水?
魏岳江编译
2025年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参与者和仅凭自身创造力撰写论文的人,在大脑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这项研究中脑电图测量结果显示,在4个月的时间里,ChatGPT用户的大脑活动水平最低,并且在所有神经、语言和行为层面的表现均低于其他参与者。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网站发布报告解释说,一些关键变量包括:神经连接减少和回忆能力下降。
尽管这些结果未经同行审议且样本量较小,但该研究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此前,美国《时代》双周刊报道称,这些发现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即社会对人工智能助手的依赖可能会牺牲年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长期大脑发育。尽管人工智能助手对个人的影响可能因人而异,但研究表明,心理咨询中心应评估ChatGPT和人工智能助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需要考虑的具体领域包括积极性、适应力和人际关系。
的确,有使用AI者指出:ChatGPT用户在撰写后续每一篇论文时都变得更懒惰——他们会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难以引用自己的作品,甚至对论文的“所有权”意识也减弱了;使用人工智能助手可能会对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业投入产生负面影响。有分析人士调研后发现,高度的学习动力和学业投入往往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标志。有学习动力的学生将对课程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能从中获得更多乐趣,且学习动力对学业表现的影响比自尊心的影响更持久。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一项研究指出,ChatGPT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由度,从而可能增强学业投入。
由此可见,当有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动力不足时,人工智能助手可能是背后的因素之一。当然不可否认,将人工智能助手引入其他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群体中,也可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方式。但是,当被要求学生门在不使用ChatGPT的情况下重写之前的论文时,有的就几乎记不得自己的论文内容。因为,学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需要几个月或半年之多,现在利用AI几天就能完成。
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频繁使用人工智能助手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应对学术挑战时承受更多压力,同时创造创新力也随之下降。
随着AI各种模版自动生成大模型被广泛运用,且有的还提供免费服务,如今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推送的非新闻产品,多数都给其戴高帽、贴上“原创”作品标签,真可谓屏幕开花,以此吸引读者眼球,也导致读者看到题目时难辨是真原创还是伪原创、是AI制作还是人工制作,网络迷雾浮出屏幕。
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全媒体移动竞争时代,谁吸引读者,谁就赢得先机,谁就赢得主动。时下,各类公众号、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彼此之间既有同质化内容的竞争,也有争分夺秒抢第一时间推送的竞争,更有以点击率多少论高下比输赢的品牌竞争。加之,有的单位把自己“原创”首发点击率10万+以上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利益驱使编辑记者开始尝试使用AI生产“伪原创”“标题党”天天屏幕开花。
有的自媒体平台,利用AI制作门卡低的特点,也开随波逐流、图新鲜、赶时髦,学会应用AI撰写文章、制作视频,甚至于运用人形机器(数字)人主播,以此达到10万+、100万+点击率,争彩头、图虚名、务虚功、获利益。
有的通过一系列搜索编辑加工AI软件,将新闻稿件标题相关的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重新洗牌,使读者看不出真实的内容来源,争取新闻上线的时间,逃避著作权。有的发挥AI快速手段,针对当前热点问题或热点新闻或新闻热词,先下手为强,输入标题和图片说明就自动一篇热点文章,说是“原创”或是“独家”作品。有的自律点,文章结尾处注明AI生成或制作。
然而,各种AI大模型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思维简单,具程序化、简单化、控制化等特点,还不具备人的深度思维、思考能力,未达到对抓取、搜集的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思考后得出其自己的认同和结论。况且,自动生成稿件又无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征求引用者的意见或作者同意引用后支付稿酬,也无法提供参考那些文献资料。
至于AI写稿是不是原创?这个问题尚无定论。但从目前来看,AI生成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原创,倒不如说是“二手原创”。二手并不是一手,就存在机器人侵权行为。目前,关于人工智能侵权案例国内外已经发生多起。
未来科学技术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竞争,知识产权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原创作品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们处在信息技术大爆炸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原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护原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原创。那么,什么才是原创作品?
所谓原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最初的或最早的创作作品或独立完成的作品。也就是说,原创作品首先必须是首创,即以前没有公开发表过类似文章,也就说该文章在互联网上是独一无二的;其次是原创作品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其他参考价值,否则,原创作品就是无木之本、无水之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原创作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别人的作品、参考他人的案例,但是一定要注明出处、作者和参考文献,更要有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产生理论火花,提升理论思想境界。一部好的原创作品,就如同人饥饿时吃上一顿美味佳肴,让读者阅读起来百读不厌、观看起来津津有味,丰富读者的头脑,启迪读者的心灵,激发读者的思考,受益匪浅。所以,原创作品贵在一个“原”字,“原”绝不是歪曲、篡改或者抄袭、剽窃他人创作,更不能改编、摘编、归纳、翻译、注释、利用AI整理他人已有的创作。原创是可经过、可停留、可发展、可创新的新的存在,是新的经典之作,既可独立作者也可合作,具有集体共识、群体智慧、社会价值所在,如原创小说、原创文学、原创音乐、原创论文、原创视频、原创游戏、原创电影,等等。
结束语:目前AI产品是原创的克星。如果任其发展、放任自流、混淆视听,有的就会把“AI原创”视为灰色产业链、赚钱的主渠道,那不久的将来谁还会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写原创产品,且原创作品也不一定吸引读者眼球、数字原创作品也不算成果,必将削弱原创者的动力,也将会发生大量的文字、图片侵权案件。基于此,整治AI乱用是当务之急,健全伦理法规是重中之重,拥抱AI时代是发展方向,AI服务好人类是奋进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岳江:人工智能领域亟待增强法律意识,北京,《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4月10日
2. 魏岳江:“人机一体化”何去何从,北京,《中国文化报》,2018年3月13日,第六版
3. 魏岳江:净化数字新闻原创作品生态,《军事记者》,2017年第8期
4.魏岳江:流量造假,揭开有多少真粉丝的秘密,江西,《声屏世界》, 2019年第2期
5.魏岳江、赵日:侵数字新闻作品权谁惹的祸,《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