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谱写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前将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军乐团演奏队形设置14个排面,寓意14年抗战,参阅部队涵盖东北抗联等抗战主力,传承抗战血脉。
14年抗战从这里开始、歼灭和牵制日伪军数十万、并称中国革命“三大艰苦”、缔造“一支特种部队”……东北抗联凭什么?14年苦斗是怎样的一部传奇?
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用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用鲜血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写下悲壮而光辉的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杨靖宇、赵尚志、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强调“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
山河破碎、生死存亡: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吹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号角
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白山黑水间、茫茫林海中,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与凶恶敌人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前,静静伫立着一座高达18米的石碑,像一本翻开的残破台历,遂名“残历碑”。日历定格在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一页——1931年9月18日。
当天夜里,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南满铁路路轨,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突袭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九一八事变爆发。此后,短短4个多月里,我国东北的大好河山相继沦陷。在山河破碎、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吹响了东北抗战的号角。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东北军民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发动游击战争。
这是中国的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争宣言。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 九一八。”一曲《松花江上》歌声响起,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祖国富饶的土地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得满目疮痍。
一首首抗战歌曲、一系列抗日宣言,犹如声声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面对侵略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联。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东北抗联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东北抗联在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奋起抗战,誓死捍卫民族尊严,表现出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从辽河两岸到松花江畔,从巍巍长白山到绵绵兴安岭,广大抗联将士怀着一颗拳拳爱国心,他们以拯救民族危难为己任,以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悲壮豪情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林海雪原、白山黑水处处可见东北抗联战斗的身影,处处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东北抗联将士时刻牢记党交给的任务,无论条件怎样恶劣、形势怎样险恶,都没有动摇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决心,坚信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誓言。杨靖宇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由杨靖宇、魏拯民等率领的抗联第一路军所属第一军、第二军,驰骋于南满长白山地区,在冰天雪地当中,缺衣少粮,仍然坚持斗争,不断打击日伪军。
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东北抗联已建立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
在松花江下游两岸,活跃着李兆麟、冯仲云等领导的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在远征海伦开辟新的游击区后,李兆麟和战友们写下了著名的《露营之歌》。
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1938年11月5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和东北同胞的致敬电,称颂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坚贞不屈、不拍牺牲:用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东北抗联的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
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讲述了杨靖宇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东北抗联在长期的抗战中,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缺衣少食、挨冻受饿,面对挑战人类极限的最恶劣条件和最残酷斗争环境,在深山野林、冰天雪地里与数十万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一大批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最危急之时,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在1939年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今靖宇县)一带。1940年2月,杨靖宇在日军重重包围下战斗至孤身一人,与敌周旋5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顽强战斗,直至弹尽粮绝,于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壮烈殉国,时年35岁。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竟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赵尚志在《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的一朝》一诗中写到,“献身为抗日救国真荣耀,抵挡那倭寇匪徒的残暴,纵然阵亡了无数英豪,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一朝”。
电影《八女投江》
胡班长:准备战斗!女战士:呀!没子弹了!杨贵珍:别出声!最小的女战士:胡班长,咱们到哪儿去?胡班长:咱们到没有鬼子的地方去。冷云:姐妹们!我们宁死、宁死也不当俘虏!最终,因弹尽援绝,8名女战士高唱着《国际歌》挽臂涉入冰冷的乌斯浑河。
1938年10月,以冷云为首的8名抗联女战士为掩护部队突围,被日寇围困于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边。面对逼降,她们宁死不屈,英勇战斗,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然后毁掉枪,挽臂涉入冰冷的河水,集体沉江,壮烈殉国。8名女战士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她们的平均年龄才19岁,才19岁啊!
八女投江的壮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她们身上闪现的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乌斯浑河边,建立起一座雄伟的“八女投江”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写着抗联老战士陈雷的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一世忠贞新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赵一曼以《滨江抒怀》一诗抒发着跋山涉水、无所畏惧的豪迈志向。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联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11月间,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
临刑前,31岁的赵一曼最为牵挂的是年幼的儿子。她提笔写下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2015年9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这份感人至深的遗书。总书记指出:这些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大党员、干部,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赵一曼对孩子的叮嘱,穿过85多年的漫漫岁月,直击人心。东北抗联战士不仅要与日本法西斯进行殊死战斗,还要同恶劣环境作斗争。由最多时3万余人锐减到1000余人,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白山黑水,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精神丰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在长达14年血与火、生与死的艰苦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联,展现出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成为一支打不垮、困不死的钢铁队伍,以超越人类极限的忍耐力克服了举世罕见的困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监狱中坚贞不屈,在刑场上大义凛然。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而英雄是精神的灯塔,永远照亮民族复兴的航程。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珍惜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习主席强调指出: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代代传承、历久弥新。靖宇县、尚志市、一曼街……在东北三省,不少地方都以东北抗日联军英烈的名字命名,让今天的人们铭记历史、铭记那些中华民族的忠诚儿女。
2023年9月7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新征程上,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让我们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